夏去秋来,炎热的夏季总会让很多人食欲不振。经过了“苦夏”的折磨,秋风送来丝丝凉意,不少朋友表示终于可以敞开胃口了,因此就有了“贴秋膘”好过冬的想法。但是,脾胃科医生要提醒大家,“贴秋膘”也是要科学进行,否则过度进食就会容易导致肠胃受堵从而引发一系列疾病。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好好唠嗑唠嗑。
秋风萧瑟天气凉
很多朋友错误认为,“贴秋膘”时节就是可以敞开胃口大吃大喝,甚至一味地“大鱼大肉”进补,放纵食欲。但是,当我们随意吃喝,暴饮暴食,是极度容易给脾胃造成负担,引起肠胃的不适,甚至出现胃肠“堵车”——便秘。尤其是对于三高患者来说,秋季饮食更应该谨慎。即使在秋冬季节,也是建议少量多餐,合理膳食为宜。
秋季进补不当,小心消化不良
秋凉到来,大多数人的食欲逐渐变好,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反而出现了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问题。在炎热的夏季,人体皮肤的湿度和体温升高,由于大量出汗使体内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以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所以夏天过后,即使身体无病症,脾胃也会有几分虚弱。
另外,秋天食欲好的人却又容易在短时间内饮食过度,胃肠负担加重,变成消化不良。如果素体胃肠虚弱,过于进补,更容易出现腹胀、腹泻、不易消化、便秘等问题。所以“贴秋膘”也要合理、科学。
造成肠胃“堵车”的原因
人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人体五脏六腑,是营养和糟粕运行的通道,就像交通道路一样,需要按照“交通规则”,合理输泻,一旦“不通”,就会“堵车”。胃肠“堵车”常常引发的事故就是便秘,即排便困难或几天不排便。便秘之“不通”,常见原因有食积、津亏,另外还有气虚、气滞等等。但是,除了便秘,腹痛、腹胀,甚至脘痞呕恶都可能是“不通”的表现。
我们平常的饮食需要经过五脏的运化,化为无形之精气和有形之糟粕。精气荣养全身,而运化后没有营养的“糟粕”,就被运输到胃肠,胃肠活动,将糟粕排泄出去。就像交通道路一样,需要有输泻,才能保证城市的活动正常,一旦某处“不通”,就会出现“堵车”。
秋季饮食的宜忌
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由夏转秋后,机体在夏季损耗的阴津未恢复,加之秋燥侵扰人体,导致阴津阳气皆不足,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故而人们在入秋后常感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这便是“秋乏”。
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大部分人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影响生活质量,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有一句话说的好,“秋乏伤人,三分治七分养”。中医素来讲究“天人相应”,如今秋凉降临,花木零落,自然界中阳气减退,阴气渐长。这时身体就很容易顺应自然环境,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凄楚伤感等秋郁症状。在中医看来,脾在志为思,思伤脾。秋乏伤人,气阴两虚,秋郁伤人,脾气受损,人体气血阴津脾气受损,脾胃就无法将水谷精微运化吸收,就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乏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所以秋季进补应遵循“补而不峻”、“防燥不腻”、“平补”的原则,可以增加一些营养物质的摄入,如鸭肉、猪肉、乌鸡、鱼肉、蛋、奶制品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
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来说,可以食用健补脾胃的莲子、山药、百合、花生、芝麻、核桃、红枣、桂圆等。
切忌过度节食、暴饮暴食等过激饮食,又或者认为身体虚弱,过度进补。同时保持良好情绪,不良情绪会造成气机不畅,出现嗳气、腹胀、胸闷等消化不良症状。
秋季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季讲究一个“收”,因为秋天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为阴寒冬季的来临做准备的时期。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转变为阴盛的关键时期,人体的阴阳代谢也进入到了阳消阴长的过渡期。
因此,秋季养生应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应秋气之“收”,天人合一。
通讯员:脾胃病科 陈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