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凌晨 3 点,32 岁的张女士(化名)酒后不慎头部着地,当时仅感轻微头痛,并未在意。然而 12 小时后,当她从睡觉中醒来时,左侧肢体已出现乏力。到晚上就诊时,瞳孔散大的危急信号让急诊医生心头一紧 —— 头颅 CT 显示右侧额顶部巨大硬膜外血肿,如同埋在颅内的 "定时炸弹",正以毫米级速度压迫生命中枢。
黄金4小时:从 "中间清醒期" 到脑疝边缘
"患者出现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脑病二科副主任陈日朝指着 CT 片介绍,这类颅脑损伤特有的 "清醒 - 昏迷" 间隔期,往往让患者低估病情。从凌晨跌倒到中午出现肢体乏力,再到晚间陷入嗜睡,张女士的病情正沿着硬膜外血肿的凶险轨迹急速发展。当她被推入抢救室时,右侧瞳孔已散大至 5mm,这是脑疝形成的前兆,若延误半小时,可能面临呼吸骤停的致命风险。
在神经外科的 "战场" 上,时间就是神经细胞的生命。医院立刻启动创伤救治绿色通道:影像科5分钟完成三维CT重建,麻醉科同步准备术中监测,手术室灯光在10分钟内全部点亮。"血肿量约 80ml,需立即开颅!" 陈日朝副主任团队在术前讨论中明确:必须在颅内压突破代偿极限前完成血肿清除。
精密手术:80 分钟雕刻颅内 "排爆"
凌晨 1 点的手术室内,无影灯映照着医护人员专注的脸庞。主刀医生陈日朝副主任手持开颅器械,在发际内切开 15cm 切口,高速磨钻在颅骨上精准钻孔,直径 6cm 的骨窗恰好暴露血肿核心区。当暗红色血凝块被分次取出时,受压的脑组织恢复搏动 —— 这是神经功能保留的关键信号。
"止血纱布覆盖出血点,吸引器保持术野清晰!" 护士默契配合着每一个指令。医生们用双极电凝仔细处理每一根破裂血管,彻底清除血肿。80 分钟后,当骨瓣复位固定时,发现散大的瞳孔已经回缩。
生命接力:多学科织就康复网络
术后监护室里,护理团队每15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当张女士在术后4小时睁开双眼,说出第一句"我在哪" 时,守在床边的家属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康复科团队随即介入,通过肢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心理医生定期疏导,帮助患者克服创伤后焦虑。
"这类患者的黄金康复期在术后2周内。"陈日朝副主任介绍,科室建立的 "急诊 - 手术 - 康复" 闭环体系,已使 95% 的硬膜外血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如今张女士不仅行走自如,还能熟练使用手机,复查 CT 显示颅内结构完全恢复正常。
专家提醒:头部外伤切勿 "硬扛"
据统计,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年均救治颅脑创伤患者超 300例,不少患者因不及时就诊导致神经功能缺损。陈日朝副主任特别提醒:头部外伤后即使暂时清醒,若出现头痛加剧、呕吐、肢体乏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从凌晨跌倒到黎明手术,从瞳孔散大到康复出院,这场 12 小时的生命竞速,不仅展现了神经外科团队 "分秒必争" 的急救素养,更诠释了现代医学 "以患者为中心" 的救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