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急诊绿色通道的警报突然拉响 —— 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因 “突发左侧肢体乏力” 被救护车紧急送达。放射科的灯光骤然亮起,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影像解码战就此展开!
大脑断面解剖示意图。(图片来源于《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 3 版)》)
影像初判:高密度影里的第一个问号
放射科技师谢志腾早已严阵以待。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中,他同步监控患者状态与图像质量,目光突然定格在屏幕上:“颅脑内有异常高密度影!” 这可能是脑出血的信号。他立刻拨通了诊断组李果医师的电话,危急信息如电流般传递。
细节破局:偏离常规的“出血点”
李果医师火速调阅图像:老年患者突发肢体乏力,本是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常见表现,但屏幕上的病灶却透着蹊跷。“位置太偏外侧了,密度也不够高。”他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图像逐帧闪过,“这病灶竟和大脑中动脉连在一起 —— 是动脉瘤?!”
这个发现堪称 “火眼金睛”——常规 CT 平扫很难捕捉动脉瘤,而李果医师从位置、密度的细微差异中,识破了这个伪装成 “脑出血” 的 “定时炸弹”,也为后续的进一步CTA检查提供了依据。
多平面观察本例患者图像,其中红箭头所指为高密度病灶,绿箭头所指为低密度病灶,蓝箭头所指为大脑中动脉。
精准验证:CTA锁定致命元凶
“提前做好CTA准备!” 李果医师的指令迅速传达到技术组。在家属同意后,谢志腾技师以最快速度完成血管成像检查。
本例患者CTA检查的重建图像,红色箭头所指为动脉瘤。
AI 重建图像与医师阅片同步进行,屏幕上,大脑中动脉旁的动脉瘤清晰显现 —— 正是威胁患者生命的元凶。
生死接力:从影像预警到手术攻坚
放射科的危急值报告触发临床应急响应。多学科团队无缝协作,急诊手术精准拆除了脑内 “炸弹”。术后复查显示,患者神经功能逐步恢复 —— 这场胜利,始于放射科医师对影像细节的极致把控。
在医院里,放射科医师是藏在影像背后的 “侦探”。他们于细微处见真章,在像素间辨生死,用专业与速度为生命护航。每一次精准诊断,都是对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