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对体重秤上的数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觉得“胖点显福气”“瘦点更骨感”?千万别大意!体重失衡从不是单纯的“颜值问题”,而是可能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科学管理体重,早已刻不容缓!
不管是体重过轻还是过重,都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体重过轻,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贫血、骨质疏松,甚至影响器官正常运作功能;
超重或肥胖则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亡风险因素!
怎么才算“肥胖”?3个科学判断标准
医学上判断肥胖,从不是“凭感觉”,而是有明确的科学方法,普通人在家也能自查:
1. 算 BMI(身体质量指数):
公式是“体重(kg)÷ 身高(m)的平方”。比如身高1.73 米、体重60kg,计算就是 60÷(1.73×1.73)≈20.05kg/m²,对照表1标准就能初步判断。
2. 看体脂率:
光看体重不够,关键是体内脂肪是否超标。成年男性体脂率建议不超过 25%,女性不超过 30%。
3. 量腰围:
世卫组织推荐测量点 —— 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站直、平静呼气时,用软尺水平环绕。成人男性腰围建议≤90 厘米,女性≤85 厘米,超了就可能是“腹型肥胖”,需要关注体重管理。
科学吃、轻松动 养出健康好体态
体重管理不是“疯狂节食”或“突击运动”,科学的方式其实藏在日常细节里:
想要保持健康体重,关键在于“吃动平衡”:
✅吃对三餐,拒绝极端:
不刻意饿肚子,定时定量、吃到七八分饱。吃饭慢一点,每口嚼20下;少选糖醋、红烧、油炸菜,多吃清蒸、凉拌、水煮的。
✅动在日常,无需“内卷”:
每天坐8小时以上?这可是健康“隐患”!不用逼自己高强度运动:上班提前1站下车快走、下班爬楼梯代替电梯、周末和家人去公园散步、打羽毛球,这些都算运动。
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游泳、跳绳),再搭配举哑铃、深蹲等抗阻运动,还能帮着增肌肉、提代谢。
✅定期监测,及时调整:
每周固定时间称体重(比如晨起空腹),顺便量量腰围,用 BMI 公式自查。一旦数值偏高或偏低,就及时调饮食、改运动计划。
中医助力体重管理 个性化调理有方法
我院治未病科针对体重管理需求,开展了穴位埋线、火龙罐、电针、耳穴、脐灸、督灸等多种中医外治疗法,结合中药内调,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个性化方案。
以穴位埋线为例,医生会根据个人体质辨证选穴,既帮助调节肠胃、温和改善食欲,也能辅助促进能量消耗与脂肪代谢。它的特点是“个性化塑形”,不管是腹型、大腿、手臂还是臀部的脂肪困扰,都能在整体调理的同时兼顾局部,为体重管理提供助力。
从“数字焦虑”到“健康守护”
健康从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体重管理不是“短期突击”,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投资”。今天多花一点心思关注体重,明天就能少一分疾病风险,多一分活力。
9 月伊始,不如从现在开始:吃对三餐、动出习惯、告别“久坐”,做自己的“身材管理大师”,拥抱健康轻盈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