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人投身健身,但“热情”过头可能变“伤身”?!
案例警示:健身达人突发意外
近日,我院骨伤四科(创伤骨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27岁的小张(化名),作为大家眼中的“健身达人”,小张只要有空就泡在健身房,对锻炼充满热情。然而,一次常规的卧推举重训练中,意外突然发生:他清晰地听到 “咔擦”一声,紧接着左上臂传来钻心的疼痛,手臂甚至出现了扭转畸形。
回忆起这次受伤经历,小张仍心有余悸,他坦言:“以后健身不敢逞强了,绝不盲目超负荷加练。”
现状反思:别让“热情”掩盖风险
健身初衷本是强身健体、提升生活质量,但现实中,不少人却因对健身的 “过度热情”,忽略了科学锻炼的重要性。
部分健身初学者,往往抱着“快速出效果”的急切心态,盲目模仿他人的高强度训练,随意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长,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
还有部分像小张这样的健身爱好者,虽有一定锻炼基础,却容易陷入“越练越勇”的误区,认为“多练一点效果更好”,忽视了身体发出的疲劳信号,最终为意外受伤埋下隐患。
科普建议:科学健身三步走
健身的核心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只有遵循科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锻炼目的。
以下三点建议,请查收:
1. 定制个性化计划:
每个人的体质、运动基础、健身目标都不同,盲目照搬他人的训练方案不可取。建议初学者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训练开始,逐步增加训练量;有基础的爱好者也建议定期评估身体状态,及时调整计划。
2. 重视身体“求救信号”:
健身过程中,如果出现肌肉持续酸痛、关节不适、头晕乏力等症状,别硬扛!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疲劳预警”,此时应立即停止训练,休息调整。若持续不适,及时咨询专业健身教练或医生,避免小问题拖成大伤害。
3. 兼顾营养与休息:
健身不是“练得越多越好”,营养补充和充足休息同样重要。训练后应及时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并保证良好的睡眠。
理性健身,让健康不“打折”
追求健康是好事,但盲目健身不可取。请保持理性与谨慎,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让健身成为助力生活质量的“加分项”,而非拖累健康的“负担”,这才是健身真正的意义,才能在健康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