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介绍
    • 组织架构
    • 院容院貌
    • 医疗设备
    • 医院荣誉
    • 医院文化
    • 医院定位交通
  • 分院机构
    • 民生路总院
    • 增江院区
    • 颐养院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 媒体报道
    • 院务公开
    • 视频中心
  • 患者服务
    • 就医指南
    • 就医流程
    • 用药指南
    • 医患沟通
    • 健康教育
    • 联系我们
  • 科室设置
  • 专家介绍
  • 科研教学
    • 科教动态
    • 科研管理
    • 教学管理
  • 护理园地
    • 护理动态
    • 专科护理
    • 中医护理
    • 教育培训
    • 护理文化
  • 人才招聘
  • 党群专栏
    • 党建动态
    • 工会动态
    • 共青团动态
    • 妇委动态
  • 护理动态专科护理中医护理教育培训护理文化
  • 护理中医特色疗法(一)
    发布时间:2022-11-30

    一、穴位敷贴技术
    1.原理: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2.适应证:穴位敷贴治疗适用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某些慢性病及一些急性病证。
    (1)外科病症:各种疮疡疔肿、乳痈、乳核、疮疡肿毒、关节肿痛、跌打损伤等。
    (2)内科病症: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胸痹、不寐、胃脘痛、泄泻、呕吐、便秘、食积、黄疸、胁痛、头痛、眩晕、口眼斜、消渴、遗精、阳痿、喉痹、牙痛、口疮、疟疾等。
    (3)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脱垂等。
    (4)儿科病证:小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5)预防保健。
    3.禁忌证: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4.注意事项:
    (1)使用膏药后,如出现皮肤发红,起丘疹、水泡、瘙痒、糜烂等接触性皮炎,应停止使用膏药,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2)揭除药膏时,动作应轻柔,勿损伤皮肤。
    (3)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4)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5)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6)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7)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8)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9)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应用科室:脾肺儿科、心内科、骨伤科、ICU、肾病科、门急诊、妇科。
    二、耳穴贴压技术
    1.原理:耳穴贴压法是采用王不留行籽、莱菔籽等丸状物贴压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止疾病、改善症状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耳针技术范畴。
    2.适应证:适用于减轻各种疾病及术后所致的疼痛、失眠、焦虑、眩晕、便秘、腹泻等症状。
    3.禁忌证: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或表面皮肤有溃破者、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贴压。
    4.注意事项:
    (1)耳穴贴压每次选择一侧耳穴,双侧耳穴轮流使用。夏季易出汗,留置时间1-3天,冬季留置3-7天。
    (2)观察患者耳部皮肤情况,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对普通胶布过敏者改用脱敏胶布。
    (3)患者侧卧位耳部感觉不适时,可适当调整。
    (4)贴压期间,适度按压,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穴感染。
    5.应用科室:脑病一科、脾肺儿科、心内科、大外科、骨伤科、眼耳鼻喉头颈科、ICU、门急诊。
    三、中药热熨敷技术
    1.原理:中药热熨敷是将中药加热后装入布袋,在人体局部或一定穴位上移动,利用温热之力使药性通过体表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一种操作方法。
    2.适应证:
    (1)风湿痹证引起的关节冷痛、酸胀、沉重、麻木。
    (2)跌打损伤等引起的局部淤血、肿痛。
    (3)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行动不便。
    (4)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腹冷泄泻、呕吐等症状。
    3.禁忌证: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大血管处、皮肤破损及炎症、局部感觉障碍处忌用。
    4.注意事项:
    (1)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温度过低则需要及时更换或加热。
    (2)药熨温度适宜,一般保持50℃-60℃,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熨温度不宜超过50℃,操作中注意保暖。
    (3)药熨过程中应随时听取患者对温度的感受,观察皮肤颜色变化,一旦出现水泡或烫伤时应立即停止,并给予适当处理。
    5.应用科室:ICU。
    四、中药外敷技术
    1.原理:中药外敷是将药物研成细末(新鲜中草药则洗净处理后置研钵内捣烂),加适量赋形剂调成糊状贴于患处或穴位,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和祛瘀生新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赋形剂可根据病情的性质和阶段的不同,分别采用水、酒、醋、蜜、饴糖、植物油、鸡蛋清、葱汁、姜汁、茶汁、凡士林等。
    2.适应证:缓解因各种疮疡、跌打损伤等病症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以及慢性咳喘、腹泻等病症。
    3.禁忌证:皮肤过敏者。
    4.注意事项:
    (1)局部瘙痒、红疹、水泡等应立即停止敷药,并遵医嘱进行抗过敏处理。
    (2)大面积使用中药外敷的患者常出现头晕、口麻、恶心呕吐等中毒反应,出现时应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动态观察。
    (3)局部起水泡按烫伤处理。
    5.应用科室:脑病一科、大外科、骨伤科、妇产科、老年病科、肾病科。

友情链接:

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

  • ICP备案:粤ICP备2023006105号-1    公安备案:粤公网安备44011802000792号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民生路50号

    电话:020-61738112

  • 医院服务号

    医院订阅号

    医院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