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熏洗技术
1.原理:中药熏洗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等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
2.适应证:适用于各种泛发性皮肤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关节酸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3.禁忌证:
(1)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2)糖尿病、严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妇女妊娠和月经期慎用。
4.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液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根据熏洗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物品。
(4)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按照无菌技术规程进行。
(5)包扎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6)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避免交叉感染。
5.应用科室:脑病一科、脾肺儿科、大外科、骨伤科、妇科、老年病科、治未病科。
二、中药热奄包技术
1.原理: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为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2.适应证:
(1)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
(2)寒湿证;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痛。
(3)胃脘痛、腹痛;腹水。
(4)腰、腿、颈、头部疼痛等各种痛症。
3.禁忌证:
(1)严重的糖尿病、截瘫、偏瘫、脊髓空洞等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
(2)24小时急性期内患者。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
(4)对药物过敏者。
4.注意事项:
(1)皮肤溃疡、不明肿块或有出血倾向者不宜进行中药热奄包疗法。
(2)温度适宜,一般保持50℃~6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熨温度不宜超过50℃。
(3)中药热疗过程中注意保护隐私,及时观察皮肢情况,一旦出现水泡或烫伤时应立即停止,并给予适当处理。
5.应用科室:脾肺儿科、大外科、ICU、门急诊、治未病科。
三、中药封包技术
1.原理:中药封包是针对不同面积的部位,辨证调配药物,局部清洁后,用中药粉末均匀涂擦患处或将所需药物研成粉末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用包膜包裹敷于患处,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毒的目的。
2.适应证:适用于各种疮疡疔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红、热、疼痛,及慢性咳喘、腹泻等。
3.禁忌证:婴幼儿颜面部、过敏体质者及妊娠患者慎用。
4.注意事项:
(1)敷药摊制的厚薄要均匀,固定松紧适宜。
(2)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且保持一定的湿度。如药物较干时,应用所需的水等进行湿润。
(3)使用膏药后,如出现皮肤发红,起丘疹、水泡、瘙痒、糜烂等,这种现象称为膏药风,现代医学称为接触性皮炎,应停止使用膏药,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揭除药膏时,动作应轻柔,勿损伤皮肤。
5.应用科室:脑病一科、大外科、骨伤科 、妇科、老年病科、肾病科。
四、中药涂药技术
1.原理:中药涂擦治疗是将中药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剂型,涂抹于患处或涂抹于纱布外敷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的一种操作方法。
2.适应证:适用于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疖痈、静脉炎等。
3.禁忌证:婴幼儿颜面部、有过敏史药物禁用,妊娠期妇女慎用。
4.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不宜过厚以防毛孔闭塞。
(3)涂药后,观察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丘疹、瘙痒、水泡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停止用药,将药物擦洗干净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患处若有敷料,不可强行撕脱,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沾湿敷料后再移除,并擦去药迹。
5.应用科室:门急诊。
五、中药灌肠技术
1.原理:中药灌肠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直肠至结肠,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以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2.适应证: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带下病、慢性盆腔炎、慢性痢疾、高热、虫积、腹部手术后及便秘和肠道检查准备等。
3.禁忌证:
(1)凡有痔疮发炎、肛门疾患、肠道术后或大便失禁及严重腹泻者。
(2)肛门、直肠和结肠手术或大便失禁患者。
(3)下消化道出血者。
(4)女性患者宜避开月经期与产褥期,孕妇慎用。
4.注意事项:
(1)灌肠时间以大便后或临睡前为佳。保留灌肠过程中如有便意:可嘱患者张口呼吸,同时按摩患者骶尾部。每次灌肠的药液不应超过200 ml。
(2)插入肛管前,手指应涂上石蜡油顺时针按摩一下肛门,以达到放松肛门的作用。
(3)煎好的中药必须用纱布过滤,要求药液澄清。
(4)插管时动作要轻缓,嘱患者深呼吸使肛门括约肌放松,以防损伤肠黏膜。药液灌注速度不宜太快,缓慢注入药液后再注温水5-10ml。灌肠保留时间要在1h以上。体位一般取左侧卧位,双膝屈曲,也可俯卧或取右侧卧位,臀部垫高10cm。
5.应用科室:脾肺儿科、大外科、ICU、肾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