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伏,又称“三伏”
即中医常说“长夏”
俗话说“热在三伏”
每年三伏天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
而且又是最潮湿闷热的日子
三伏持续于每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
约40天的时间
下面介绍一下三伏天有哪些具体宜忌事项
什么是“伏”
中医学的特点是整体观,讲究一个天人合一。天地有“五运六气”的节律性变化,人亦有五脏六腑的节律性变化。节气或四时更替交接之时对人体的影响极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也常见于四时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是年老体弱人群诱发宿疾或产生新病的时期。这40天左右的时间内,应宜伏不宜动,躲避暑湿暑热,不要外出活动过多。
伏天养生三宜
宜补阳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伏天时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即中医所谓的“春夏养阳”。
此时可以进行三伏灸、三伏贴,可达到补益阳气、驱除寒湿、温通经络、活血通络、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同时可在早上7-9点,或下午3点以后(此时紫外线不是最强烈,不容易灼烧皮肤,不建议空腹以及中午高温时晒背),进行“晒背”20-30min(体弱的人可以从10-15min逐步增加,不舒服就停下)。晒背以全身微汗出为宜,注意补充水分,以常温淡盐水为宜,晒完后可以喝米粥补充津液。
“晒背”、三伏灸的适宜人群与三伏贴的适宜人群是相同的。
宜缓动
三伏天要运动,但是不能进行剧烈的活动,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选择在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锻炼,如打八段锦、太极拳,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带动体内滞留的寒气发散出体表,从而增强体质。切勿在温度高时运动,以免中暑。
宜清心防暑滋阴生津
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三伏天应以饮食调养为主,要清心防暑、滋阴生津。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伏天养生三防
防暑气
夏季暑气盛行,侵人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适当补充水分。
防寒气
夏季吹空调纳凉、冷饮无度,导致中气内虚,风寒趁虚侵袭导致疾病,以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胃肠不适、腹痛腹泻等为主要症状,老人、儿童以及体质较弱的人群要尤为当心。切记贪凉。
防湿气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同时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的食物,也易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等健康问题。宜清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