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强调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将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专科发展同步推进。
我院通过和广东省中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和国家区域中医(急诊和重症医学、肺病、肾病、脑病、外科、皮肤病)诊疗中心分中心形式,在专科发展、人才培养、双向转诊、名医带徒等方面深化合作,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先后派出肾病科医护团队到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进修学习,并引进该院肾病科刘旭生主任等专家到院指导,跟师岭南名医王儒平教授等形式,引进广东省中医院的先进文化理念、管理经验和诊疗技术,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院肾病科在常规西医治疗专科疾病的同时,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使用中药汤剂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同时,也善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解决专科疑难病症。血管通路技术方面,科室已成熟开展带Cuff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及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又名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等解决血管通路并发症的手术。
下面介绍我院肾病科临床疗效确切的优势病种
中医特色疗法及成熟开展的手术项目。
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的结构、功能持续性的异常超过三个月,即可诊断为慢性肾脏病。常见症状:有慢性肾脏病史,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倦怠、乏力、嗜睡等。体征:有浮肿、贫血貌、心动过速、心包摩擦音等。本病属于中医学“虚劳”之范畴,中医病机多因脏腑虚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劳倦过度、药物损害、房事不节,以及肾虚或年老肾气虚衰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削弱机体正气,使抵抗力下降,阴阳平衡失调,加之外邪侵袭、风水湿热等乘虚内侵脏腑所致。
1、科室特色辨证论治
(1)脾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脾肾。
推荐方药:益肾排毒汤加减。黄芪、熟地、半夏、陈皮、茯苓、当归、丹参、大黄。
中成药:金水宝片(胶囊)、百令片(胶囊)、肾康注射液、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祛湿
推荐方药:罗氏肾衰方加减。黄芪、当归、牡蛎、泽泻、海藻、葶苈子、制何首乌。
中成药:可选用尿毒清颗粒、肾康注射液、杏芎氯化钠注射液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
推荐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黄芪、党参、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丹参、泽兰、牛膝、车前子。
中成药:参乌益肾片、肾炎康复片、金水宝片(胶囊)、百令片(胶囊)、生脉注射液、杏芎氯化钠注射液等。
2、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肾脏病
可用补肾健脾、温肾壮阳、活血化瘀的中药如附子、肉桂、吴茱萸、黄芪、当归、补骨脂、仙茅、大黄、地龙等制成药饼,贴于内关,足三里、肾俞、肺俞等穴位。
3、典型案例
病例一:2022年10月3日,58岁的王先生因“反复疲倦乏力1年余”到我院肾病科就诊。自诉1年多来常感疲倦乏力、怕冷,间有踝关节、跖趾关节、膝关节疼痛,偶有腰骶部酸痛、头晕,夜间胸闷。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滑。2022年10月2日,查生化示:肌酐120.9umol/L,尿酸559umol/L。科室接诊医生以“罗氏肾病Ⅲ号方”加减健脾益肾、清热利湿、祛瘀止痛,结合穴位贴敷、中药外敷等方式进行治疗。经治疗,王先生疲倦乏力、关节疼痛、头晕明显减轻,夜间胸闷、腰骶部酸痛缓解。2022年11月9日,患者复查肌酐108.3umol/L,尿酸481umol/L。王先生开心得说:“非常感谢肾病科团队,你们的中医药治疗实在太有效了!”
病例二:2022年10月27日,74岁的黎婆婆因“反复疲倦乏力2月余,双下肢水肿1月”来我院肾病科就诊。就诊时患者困倦乏力,下肢酸软,双下肢轻度水肿,左上肢震颤,皮肤瘙痒,口干。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帮其查验肾功能显示:尿素氮31.06mmol/L,肌酐823.0umol/L;彩超提示:双肾萎缩,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声像。慢性肾脏病5期诊断明确,具有透析指征。但是黎婆婆及家属畏惧、抗拒透析,强烈要求中医治疗。科室接诊医生考虑黎婆婆脾肾亏虚、湿热瘀毒,予“罗氏肾病Ⅲ号方”加减健脾益肾、清热利湿、祛瘀排毒,配合耳穴刮痧、耳穴压豆等对其进行辨证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黎婆婆诸症减轻,偶发左上肢震颤,复查肾功能显示:血肌酐644.0umol/L,暂不用血液透析,继续以中医辩证法巩固治疗。
接下来介绍的是
我院肾病科目前已成熟开展的血管通路技术:
(一)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指通过手术在皮下将距离相近的某一动脉和浅表静脉血管联通,人工形成体内动静脉间直通管道;目的在于一方面利用表浅静脉便于穿刺的优点;另一方面通过动脉直接供血,使表浅静脉血流量增大达到治疗所需。
典型案例:
患者陈先生,因“反复疲倦乏力9年余,加重1天”于2023年2月入院,入院时患者自觉疲倦乏力,双下肢轻度浮肿,食欲差,夜尿次数增多等不适,查生化示:血肌酐 763.9umol/L,尿素氮 38.03mmol/L,肾病科团队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后建议其行血液透析治疗,并耐心向陈先生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及血液透析风险、治疗意义等,征得同意后于2023年2月10日在手术室为其行左上肢动静脉造瘘术。术后患者陈先生进行一周三次规律血液透析,自觉疲倦乏力、双下肢轻度浮肿等症状明显改善,食欲也逐渐好转。
(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也是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是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反复穿刺及钙化等因素影响,内瘘容易出现狭窄,甚至闭塞,严重影响透析治疗的质量,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是一种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的方式,不需要切开,仅需通过穿刺针置入导丝引导球囊进行操作,手术后只留一个针口,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损伤小,恢复快,术后很快便可用于透析治疗,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血管通路。
典型案例:
温先生规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6年余,近日因其透析过程中反复出现内瘘血流量不足,多次被迫提前中止透析前来我院肾病科住院治疗。入院后值班医生立即应用彩超对其内瘘进行了仔细的探查和评估,发现内瘘有两处明显狭窄,最窄处只有1.3mm,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温先生的透析治疗效果,更是随时有内瘘堵塞的风险。
▲血管狭窄彩超图
肾病科团队耐心向温先生和家属说明情况和后果,征得他们同意后,立即在彩超引导下,为温先生做了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通过一支穿刺针置入导丝和球囊,并精准定位,用球囊对其内瘘狭窄处进行扩张,很快手术便顺利完成。术后检查原狭窄处已经明显变宽,内瘘搏动也十分明显,术后第二天温先生再次使用该内瘘进行透析,透析过程顺利,血流量完全可满足透析血流要求。
▲在血管狭窄处进行扩张 ▲球囊扩张后,血管明显变宽
(三)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是在患者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利用隧道器在皮下置入人工血管。人工血管的一端与患者的静脉之间血管吻合,另一端与动脉进行血管吻合,从而建立动静脉内瘘。
对于长期维持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良好、顺畅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目前常用的长期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首选。但随着血液净化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血透患者存活期明显延长,而AVF有一定使用寿命,最终前臂可供AVF的血管枯竭。特别是一些自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比如血管弹性差,短缺,闭塞,多次AVF手术失功,以及重新建立自体内瘘比较困难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伴有动脉硬化的高龄者或血管较细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替代选择。
典型案例:
71岁的吴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10余年,确诊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无法逆转,需维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目前采用股静脉置管为他建立血液透析的临时通路,经血管彩超评估,吴伯本身的血管管径太细,加上糖尿病多年导致血管硬化、内膜增厚、弹性差,若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术后自体内瘘成熟机会很小,肾病科团队跟吴先生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其进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后吴伯的人工血管内瘘震颤明显,听诊有响亮血管杂音,周边组织无肿胀和瘀血,患者于术后第三天使用人工血管内瘘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整个透析过程顺利,血流量理想,患者无不适并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我院肾病科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立足于中医药自身的特色优势,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此外,科室还积极开展:如耳穴疗法、针灸、穴位贴敷、中药灌肠、沐足或搽浴、中药外敷、中药热奄包治疗等中医特色治疗。经过多年的发展,肾病科已形成一个综合实力突出、中医特色优势发挥明显、临床疗效显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优秀医疗团队,成为增城区患者心中的优势品牌专科,在区域内发挥着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