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15日为第四十个国际盲人节。为了体现社会对盲人群体和低视力群体的关怀,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出倡议,希望各地各组织以自己的方式组织活动,活跃盲人群体的生活。
国际盲人节的由来
曾经盲人群体没有自己的节日,一些欧洲国家的盲人们经常自发在秋天举行文艺活动,并把这项活动的纪念日称为"白手杖节"。
直至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White Cane Safety Day)",这使盲人在国际上第一次有了统一的组织和自己的节日。
视力残疾的现状调查
中国曾经多次开展视力残疾的调查。结果显示:14岁以下儿童,造成视力残疾的主要因素为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青壮年视力残疾的主要因素为高度屈光不正及其带来的视网膜疾患。60岁以上人群的主要病因为白内障。我国每年会出现新盲人大约45万,低视力135万。大大影响国民健康。
我国的防治治盲举措
自1988年,《全国防盲和眼保健“七五规划”》发表以来,每五年制定防盲治盲和眼健康规划,持续改善和提高基层眼保健服务能力。在199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防盲协会共同发起的在全球消除“可避免盲”的行动计划,共罗列了5种疾病,分别是白内障、沙眼、儿童盲、河盲、屈光不正与低视力。中国政府是最早承诺参加全球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中国视觉2020工作做得非常棒,通过9省份的抽样调查发现,我国盲和视觉残障的发生率分别下降了37.8%和15.4%。
1. 白内障:白内障是我国首位致盲性眼病。针对于此,我国不断开展白内障救治项目、实现医保逐步全覆盖,同时提升县级医疗机构眼科技术水平,极大加强了基层医院白内障手术能力。组织“健康快车”项目,为21万贫苦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接下来的目标仍是提高白内障手术覆盖率,提高手术质量。
2. 沙眼: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沙眼曾是我国首位致盲性眼病,我国的发病率甚至高达55%。沙眼是由于感染了沙眼衣原体,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1957年,我国免疫学家汤飞凡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使对沙眼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至2015年我国正式宣布提前完成了消灭致盲性沙眼的目标。
3. 儿童盲:儿童盲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研究表明有1/3—1/2的儿童盲是可以避免或治疗的。导致儿童视力异常的眼病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高度屈光不正、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多年来我国推进儿童盲的早筛早治工作,落实早产儿视网膜筛查行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相关眼病致盲率大幅下降。
4.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眼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关近视防控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八部委制定了《综合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印发一系列技术手册、防控方案;各地区相继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行动,在全国范围开展近视防控宣传宣讲,增加验光技术人员等方式,努力改善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损伤。
5. 视网膜疾病:眼底疾病病因复杂、病期长,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不可逆转性致盲原因,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眼底改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早期筛查和早期控制才是有效的干预手段,通过早期筛查、定期随访和适时的激光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致盲及视力损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恢复视功能。目前我国已经将抗VEGF药物纳入医保,未来的工作重点将是着重开展眼底病的筛查,例如“中国糖网筛防工程”等。
大多数致盲性眼病,是可防可控的。我国的治盲工作,已经从单一的治盲转变为多方面的眼健康管理。关注盲人群体与低视力群体,预防高危群体,同时加强低视力人群的视力康复。我院眼科在不断学习致盲性眼病的防控技术,精进诊疗能力,同时也开展着科普宣传,增强民众对致盲性眼病的防控意识,共同构建光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