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中医养生讲究顺时养生,在小雪节气里,人与天地相应,随着气温逐渐下降,人体气血由外向里收敛,精、气、神趋向伏藏,机体新陈代谢变慢。顺应季节的变化特点,此时养生的重点御寒保暖,温补益肾。
起居养生,蓄养正气
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天寒地冻,万物潜藏,是养精蓄锐的季节。因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阴平阳秘,阴阳调和则机体健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人体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蓄养正气。
应天气之寒,去寒就温,应及时酌情增加衣物以御寒。对于老年人或阳气不足的体弱之人,尤其要注意。养成睡前暖足、腰膝保暖、天凉戴帽的好习惯。
适当运动,动则生阳
冬日主闭藏,主张少动、少出汗。少动并非不运动,而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运动养生当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如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散步等,并可以适当伸展、扩胸等运动方式使肢体微微升温、经脉畅通,从而达到生阳的目的。但需注意的是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平时室内空调或暖气温度过高、高强度运动、桑拿热疗等因素导致的大汗都属于耗伤阳气的做法,不利于冬日肾精之闭藏,应尽量避免。
饮食养生,温补益肾
小雪饮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温补益肾的食物。
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等;益肾食物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核桃等。少吃些辛温动火的食物,以免扰动火气,使阳气不能归根。尤其是阴虚体质的人要注意:不宜大量进食麻辣火锅、干锅、烧烤,以及煎炸类食品,否则容易以热助热,使人口鼻干燥,并诱发口腔溃疡、痤疮等。
食谱推荐
1.莲藕黑豆排骨汤
食材:莲藕500克,枸杞5克,黑豆50克,排骨400克,蜜枣1枚,生姜3片。
做法:莲藕洗净、去皮,切块;排骨洗净待用;黑豆先清水浸泡半小时左右。将上料同放汤锅中,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转文火煲1小时。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润燥。
2.桂圆核桃小米粥
食材:核桃20克,小米100克,大米10克,桂圆肉10克。
做法:将小米、大米淘洗干净,适量清水,煮至粥成,根据个人口味调入适量糖或盐即可。
功效:养心安神,补益肝肾。
中医保健
1.固护肺气灸肺俞
肺俞穴是肺脏之气出于背部之所,还是主宰全身在表之卫气,固护人体之正气不受邪气侵犯。其定位在人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此时艾灸肺俞穴可起到预防感冒,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功效。
2.滋阴益肾灸太溪
秋收冬藏,藏对应的脏腑是肾,肾主藏精,通于冬气。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艾灸此穴,可以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生命的原动力强了,就能让气血上达于面,下行于足。太溪穴的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