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刘伟栋广东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于2020年4月成立,设在总院六楼骨伤一科。中医药学的核心理论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学术由临床产生,反过来也只有通过临床才能真正将其理解和运用。而刘伟栋教授等一大批中医药专家是临床的高手,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通过工作室 “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传承学术经验,提高临床疗效,从而把中医学术发扬光大。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弟子们的学习心得:
1.膝骨关节炎
旷永强副主任中医师骨伤一科(关节骨科)主任认为,临床诊疗中经常会遇到膝骨关节炎的中老年人,其基本病理特征为关节软骨组织发生进行性退变,病变的过程涉及整个关节,最终导致关节疼痛和功能丧失。刘伟栋教授认为这属于中医“膝痹”“骨痹”等范畴,其中肾虚是发病的根本,瘀血闭阻是发病的关键,两者相互联系,互相影响;肾虚可致阳气不足,血气运行乏力,五脏六腑、筋骨因缺乏血液濡养而功能障碍,久而久之致使脉道阻塞形成血瘀,血瘀反而加重肾虚;膝骨关节炎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宜标本兼治,补肾强骨以固其本,活血止痛以治其标。
2.冬病夏治
曾伟权主任中医师骨伤二科(脊柱骨科)主任认为,临床上某些疾病有显著的季节性,此类疾病秋冬季遇寒加重,夏季多得热则症状缓解,即所谓“能夏不能冬”。如唐代医学家王冰所述“阴胜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这些寒性、虚性疾病就是我们说的“冬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多都具备上述的特征,属于骨伤科疾病就是“冬病”。“夏治”起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春夏盛,助养阳气”。因此借助三伏天特殊的气候,在此时间段内采用温经散寒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的达到驱邪外出,助阳生发,从而达到协调阴阳的目的。夏治首先要防寒,避免寒凉;少吃生冷、冰凉食物;可配合穴位敷贴(三伏贴)、针刺、中药热敷、艾灸、火龙罐、熏洗、按摩等温阳的方法进行治疗。
3.三期辨证
李仕斌主治中医师医教科科长认为,骨折在中医学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疾病发展过程分为三期辨证:初期,筋骨损伤,血溢脉外,气血凝滞,筋脉痹阻,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治则;中期,瘀血消散,肿胀消退,但筋骨未连接,以续筋接骨为治则;后期,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脾虚生化无源,则以补气养血,健脾益肾,强壮筋骨为治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选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有利于骨折处的快速恢复。
4.桃红四物汤
陈日华副主任中药师基层中医指导科科长认为,桃红四物汤是骨折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始于见《医宗金鉴》。该方以祛瘀为核心,辅以养血、行气。方中以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甘温之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化瘀生新是该方的显著特点。其主要药效机制集中在促进血液循环,重组破损的循环体系。该方能明显改善骨折早期疼痛、肿胀等症状,同时对瘀斑、局部压痛、功能障碍等体征亦有加速恢复的作用。
5.中医正骨
朱月明副主任中医师骨伤二科(脊柱骨科)认为,中医正骨治疗历史悠久,对中医外科骨折治疗的影响非常重大。针对桡远端骨折患者可实施中医正骨术治疗,如牵引腕屈尺偏复位法、提按复位法,效果非常显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将理伤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后世又称为正骨八法。强调整复时手法要轻、巧、稳、准,达到“法之所施,病人不知所苦”。复位后结合小夹板外固定,一般认为对于骨折向背侧偏移的,应在背侧放置压垫;对于骨折向掌侧偏移的,应在掌侧放置压垫。此种治疗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二次损伤,还具有操作简单、医疗费用低廉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