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陈文治广东省中医院骨伤名医传承工作室”于2020年6月成立,设在总院六楼骨伤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为探索不加重损伤而又能合理解决脊柱力学问题的治疗方法,近来年,陈文治教授带领弟子们尝试运用传统医学的思维模式,以整体代替片面,以系统思考代替机械思考,以动态思考代替静止思考,结合脊柱的形态解剖学、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科学理论,从研究脊柱的运动力学作为切入点,探索脊柱伤病的客观规律。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弟子们的学习心得:
1.脊柱四维弯曲体圆运动规律
骨伤二科(脊柱骨科)曾伟权主任认为,我们用中文“维系”含义的四维观察脊柱形态结构,则四维结构比皆是。例如:从脊柱的侧面观,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是围绕中轴线的四维弯曲组合;从冠状面则有颅椎枢纽、颈胸枢纽、胸腰枢纽和腰骶枢纽等四个枢纽关节,围绕轴心线相互调节。从运动力学的动力来看,颈、胸、腰椎前后左右各有一给肌肉维系相应脊柱节段的平衡。这四组肌肉的运动力,维系着轴心产生伸缩、前屈、后仰、左右侧凸和轴和旋转八大活动度。脊柱的运动是“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的。颈、胸、腰、骶椎的运动相互影响,产生围绕轴心的圆平衡。有机思维,让我们重新认识脊柱的运动力学规律。脊柱圆运动的规律,指导我们以整体观解决相互关系的治疗方法,去解决治疗的运动力学的实在。
2.椎曲论
骨伤四科(创伤骨科)赵玉涛主任认为,椎曲的形成是在1岁到25岁的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椎曲决定了椎管的大小、神经根孔的大小、方位以及颈椎椎动脉的走向。椎管也决定了脊柱的八大活动度。特别是旋转度,受椎曲影响最明显。椎曲一旦发生变异,椎体及关节突关节必然产生位移。如此带动椎间盘纤维环的扭曲或撕裂,椎间盘突出,神经根、椎动脉受损,严重的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因此,椎曲改变是脊柱所有伤病的病理基础。临床上,几乎所有脊柱伤病均出现椎曲的紊乱。观察椎曲已成为临床诊断的客观指标。在治疗上,如果能调整椎曲恢复,症状体征随之消失,而且,复发率也低。惟椎曲论,明确了中国整脊学的治疗原则是以调曲为主,整体提高了整脊临床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
3.圆筒枢纽学说
骨伤二科(脊柱骨科)周剑鸿主治中医师认为,人体椭圆形的脊柱,躯体也是椭圆形,用体相概念将头颅、胸廓、骨盆喻为三个“圆筒”,传统整脊法牵、旋、扳均通过此三大圆筒作用于脊柱的小圆筒的。在大圆筒带动小圆筒过程中,必有一关节起传导作用。为此,利用现代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论证了颅椎枢纽关节、颈胸枢纽关节、胸腰枢纽关节和腰骶枢纽关节对相邻椎体的调控作用,从而运用此回身枢纽常说阐明了整脊手法的科学原理,为整脊手法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4.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
骨伤二科(脊柱骨科)陈惠挺副主任医师认为,根据脊柱四个弯曲力作用线的方向,按照牛顿第三定律,脊柱的轮廓可按几何图形绘成平等四边形。而附着于脊柱轮廓的肌肉走向以及上小下大的胸廓,能成的四维力学组织,支持此平等四边形的数学规律。脊柱运动力学的客观规律,也是按平等四边形的数学规则调整的。临床客观也是如此,脊柱不稳定产生病变,起因多为附着脊柱之肌肉韧带损伤。此理论与调曲原则相辅相成。
5.独活寄生汤
骨伤二科(脊柱骨科)主治医师认为,痹症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难以荣养筋脉,就会在骨关节疼痛症状之外,增加了肢体麻木不仁、屈伸不利甚至抽筋痉挛的情况。《灵枢经》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为筋骨俱病也。”其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独活寄生汤,出自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全方共15味中药组成。因本病是由风寒湿痹引起,独活长于除久痹、治伏风、善去下焦与筋骨间风寒湿邪,作为君药;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细辛祛寒止痛,肉桂温通经脉,四者共为臣药;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人参、茯苓、甘草组成去掉白术的四君子汤补脾益气;当归、芍药、地黄、川穹组成四物汤养血活血;最后再加上甘草,既能调和诸药,又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辅以补肝肾、养气血、止疼痛之品,邪正兼顾,风寒湿邪既除,气血又足,肝肾也强,筋脉得以濡养,疼痛麻木诸症自然就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