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
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还要探讨如何更好地支持母乳喂养。
近年来,中医药在支持母乳喂养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为了越来越多孕产妇的新选择。
中医理论对母乳喂养的指导
中医认为,乳汁是由母体气血经过乳房转化而来。因此,母乳喂养的妈妈需要保持气血充足、情绪稳定、饮食均衡。
在母乳喂养的过程中,有些妈妈可能会遇到乳汁不足、乳腺炎等问题。此时,中医药可以提供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医建议妈妈们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例如,一些中药汤剂可以调和气血,促进乳汁分泌;同时,中医按摩和针灸等方法也可以帮助缓解乳腺炎、促进乳汁分泌。
1. 饮食调理:
新妈妈可以通过食疗来支持母乳喂养。例如,多吃一些具有催乳作用的食物,如猪蹄、鲫鱼、豆腐等,这些食物有助于促进乳汁分泌。同时,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为母乳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源。
2. 中药调理:
在中医的指导下,少乳、缺乳的妈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催乳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以下这些中药可以帮助新妈妈改善乳汁分泌不足的问题,提高母乳喂养的效果。
①路路通:有祛风通络、利水、下乳之效。用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常与王不留行、漏芦等配伍应用,通乳效果极佳。
②漏芦:漏芦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通经下乳之效。乳汁不下、乳房胀痛可与王不留行配伍应用。
③王不留行:有治血通经、下乳消痈、利尿通淋之效,被誉为妇科通乳良药。《本草纲目》载: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是民间常用的通乳要药之一。产后气血亏虚、乳汁稀少者,则配黄芪、当归。
④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黄芪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本草备要》言其“益元气,壮脾胃”。凡是中医认为“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⑤桑寄生:桑寄生有祛风湿、益肝肾、安胎之效。用于产后乳汁少、乳汁不畅、或乳房胀痛,可与路路通、丝瓜络配伍应用。如果乳汁少,乳汁不畅,也可以和猪脚炖服。
⑥玉米须:玉米须当食用成熟之玉米须,秋后剥取玉米时可获得。《滇南本草》认为其“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乳汁少、乳汁不畅,可与猪脚炖服1日2次。
⑦通草:通草为常用中药之一,有清热利湿、通气下乳之效。《本草纲目》言“通草,色白而气寒,味淡而体轻,故入太阴肺经,引热下降而利小便;入阳明胃经,通气上达而下乳汁”。对产后乳汁不畅或乳汁不下有奇效,常与王不留行配伍煎服。
⑧木通:功效利尿通淋,清心火,通经下乳。用于产后乳胀,乳汁不下,常与漏芦、天花粉同用。注意:木通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3.中医特色治疗:
①耳穴压豆:采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耳穴压豆,主要是通过按压耳穴上的穴位进行局部刺激,从而调节经络,促进各个脏器功能的活动和人体内分泌系统。选取胸、胸椎、内分泌、乳腺为主穴,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辨证增选耳穴,如肝气抑郁者加肝、神门,气血虚弱者加脾、胃。
②穴位按摩:一种有效的支持母乳喂养的方法。通过按摩乳房周围的穴位,可以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帮助新妈妈解决乳汁分泌不足的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与乳房关系密切的经络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冲任脉。因此,在此理论基础上,治疗产后缺乳疾病时选取这4经络上的6个穴位,分别为膻中、乳根、期门、屋翳、复溜和足三里。
③ 针刺疗法:经过临床实践及古今文献检索,针刺产后缺乳主要取穴为少泽、膻中、乳根、肩井、血海、足三里等穴。
母乳喂养小贴士
1.保持好心情: 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切忌抑郁生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2.摄入充足的水分:多喝白开水,吃水果、喝清淡的汤,少喝含糖、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中国营养学会2016版推荐哺乳期的女性每天喝2100-2300毫升水。哺乳妈妈喝水原则:口渴了就喝。不用刻意去衡量一天到底喝了多少水。
3.定期检查:确保乳房健康,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母乳喂养是一段美好的旅程,
它不仅仅是给宝宝提供营养,
更是妈妈与宝宝之间
深厚的情感纽带。
中医药作为我们的传统智慧,
为母乳喂养的妈妈们提供了
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让我们携手传承这份美好,
用中医药的智慧
滋养每一个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