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居住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养宠物视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猫和狗这两种最受欢迎的宠物。
但我们在与猫狗相处的过程中,
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暴露在一些人畜共患的
致病性寄生虫面前,比如这次介绍的主角
——粪类圆线虫。
9月初,持续肠胃不适的赖女士(化名)来到我院消化内镜中心检查肠镜,在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居然意外发现了粪类圆线虫的踪迹。
后经了解,原来赖女士家中养有宠物,且常有拥抱接触,因此导致寄生感染。幸好发现及时,接诊医师给予赖女士以阿苯达唑片口服杀虫治疗。
知识链接:粪类圆线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学名为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于1876年首次发现。目前,已知类圆线虫属至少包括30种,这是一种兼性寄生虫,这意味着它既可以在宿主体内寄生,也能在外界环境中自主生活。其生活史可谓错综复杂,包括自生世代和寄生世代。在自生世代中,粪类圆线虫能在土壤中完成其整个生命循环;而在寄生世代中,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小肠内,如人体、猫、狗等动物的小肠内。
本次病例赖女士的传染源为粪类圆线虫患者和带虫者,
主要经皮肤接触感染。
目前,不少研究认为寄生世代持续时间短,在传播中作用不大,而自身感染才是慢性持续感染的重要基础,但一般发病时间较长,临床症状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症可致死亡。
粪类圆线虫
粪类圆线虫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在温带卫生条件落后的地区也存在。据估计世界范围内有3百万到1亿人感染。在亚洲热带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以及美国南部和南、东欧都有广泛流行,但感染<10%。近年来在北京、浙江、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区都有散发病例报道,多见于使用激素治疗或肿瘤化疗等免疫功能受损病人。
粪类圆线虫的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可出现急性感染、慢性持续性感染和重度播散性感染等不同情况,可累及多个器官。
1.皮肤急性和慢性持续感染患者可表现为风疹和肛周匍行疹等。
2.呼吸系统:当幼虫移行至肺、支气管时,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哮喘、咯血、嗜酸细胞增多症,Ⅹ线呈局限性或弥散性阴影。在播散性粪类圆线虫病人可发生弥散性支气管炎、严重的肺泡内出血,并可导致病人死亡。
3.消化系统:消化道慢性感染时,最常见的症状是间歇性上腹疼痛、餐后饱胀、胃灼热,也可发生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偶有便潜血,大量胃和结肠出血。
4.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只见于重度播散性感染的病人,由于幼虫随血液移行至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机械刺激引发。
粪类圆线虫的筛查方式
1.病原学检查
(1)直接镜检法:在粪便标本中可查到杆状蚴,腹泻病人的黄便中可查到虫卵。连续粪检或用甲醛溶液乙醚浓集法可提高检出率。
(2)成虫检查法:从十二指肠引流、细线胶囊法或内镜检查收集的十二指肠液中可查到虫体,是一种非常灵敏、快速的诊断方法。
(3)培养法:可用下列方法进行粪便培养:
①营养琼脂平皿培养法:幼虫移行可在平皿上形成特征性的孔穴;
②在湿润的活性炭中培养:幼虫可移行到表面而获得;
③试管滤纸培养法:幼虫在滤纸条上向下迁移。
2.血液检查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比值可升高,但在重症和免疫缺陷病人可不升高。
3.免疫学检查皮试法及 ELISA、免疫荧光法检测粪类圆线虫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粪类圆线虫的治疗方式
1.噻苯达唑:为传统的治疗药物,但副作用较大,现已很少应用。
2.阿苯达唑:疗效较噻苯达唑低,但副作用小,常用剂量为400mg或800mg/d。3天1个疗程,1~2周后可重复治疗1次,幼虫阴转率达80%以上。肝肾功能严重不良时不宜采用,孕妇禁用。
3.伊维菌素:疗效较好,几乎没有副作用,常用剂量为200ug/kg,疗程1~2天。
粪类圆线虫的预防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或使用卫生间后。使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洁双手,并确保干燥。
2.避免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粪便:尽量避免与可能携带粪类圆线虫卵的动物粪便直接接触。如果需要清理动物粪便,应戴上手套,并在清理后彻底清洗双手。避免皮肤接触可能受污染的土壤,在流行地区接触土壤时要穿胶鞋。
3.妥善处理动物粪便:将动物粪便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然后将其丢弃到指定的垃圾桶中。不要将动物粪便倒入马桶或下水道,以免传播病原体。
4.定期清洁家居环境:保持家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特别是宠物生活区域。定期清理宠物的排泄物,并使用消毒剂对宠物用品进行消毒。
5.饮食安全:注意食品的卫生和安全,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和海鲜。同时,注意个人饮水卫生,饮用干净的水。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特别是对于从事与动物相关的工作的人来说更为重要。及时发现和治疗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有助于预防粪类圆线虫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