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和继发性痛经(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肌腺病、子 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狭窄或盆腔炎等)。原发性痛经可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继发性痛经常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中医学认为,痛经的病机大多以“不通则痛”或“不荣为痛”为主要,实者可因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滞血瘀从而使子宫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致“不通则痛”;虚者可因气血虚弱、肾气亏损使 子宫失于濡养,精亏血少,致“不荣则痛”。
有研究发现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应用针刺、艾灸、中药热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可以有效消除或缓解疼痛,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降低远期复发率可临床广泛使用。
病例分享
病例一
陈某(化名),女,17岁。2024年12月1日初诊。患者正值经行第一天,症见小腹胀痛,热敷痛减 ,经血量少,行而不畅, 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 。
考虑该患者寒凝子宫、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畅,可见月经推后,经色暗而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脉均为寒凝血瘀之候。
予隔物灸治疗后,
疼痛明显缓解。
隔物灸可以有效调节内分泌激素紊乱,改善子宫内分泌激素,减轻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安全可靠。
病例二
张某(化名),女,33岁。2024年4月30日初诊。患者近一年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经血量少,行而不畅, 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烦躁易怒。今天正值经行第一天,腹痛难忍,自行服用止痛药未见缓解,家属搀扶来诊,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乳房胀痛,眉心紧锁,手心微汗,舌质紫暗,脉弦。
《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所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考虑该患者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块下气血暂通而疼痛暂减;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乳胀胸闷;舌紫暗、脉弦均属气滞血瘀之征。
从足厥阴肝经走行针灸可通调冲任之气、疏肝理气、健脾除湿及止痛调经的治疗效果,使胞宫瘀血消散。针灸穴位选取以足厥阴肝经走行为主,针刺主穴选取:曲骨、 足五里、关元、归来、子宫、足三里、三阴交、地机、太冲等穴位,配合腹部艾箱灸法温经通络。
经10分钟治疗,患者疼痛减半,
眉心舒张,手足温暖。
经半小时,治疗结束,
疼痛明显减轻,
患者自行轻松步行离院。
结语
艾灸通过光效应、热效应、艾烟及药物作用来调节机体,从内分泌激素、免疫功能、神经因素、中枢镇痛和子宫微循环等多方面的调节和治疗原发性痛经性痛经。艾灸与针灸、中药外敷等联用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以调理气血为主,活血化瘀,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体征发生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中医治疗需要注重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因此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因人而异,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科室介绍
我院治未病科是增城首家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经络诊断”的中医 调理中心,也是广东省中医药局认证的AAAA等级治未病中心,通过对个体的“辨体质、识未病、鉴状态、施干预、自调节”,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目的,是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新模式综合性科室。
目前科室设立有中医体质辨识室、健康咨询室、中医特色治疗室、中医综合治疗室,科室配备中医体质辨识管理系统、中医四诊仪器、中医经络检测仪及身体成分分析仪等先进设备,并大力发展各项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如小儿推拿、艾灸、传统针刺、腹针、头皮针、耳针、中药封包、中药浴足包、穴位贴敷、拔罐、刮痧、耳穴疗法、骨骼肌肉疼痛冲击波治疗等。
咨询电话:61738245。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门诊一楼治未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