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我们迎来了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天,我们一起探秘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那些事。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中耳,这个藏在耳朵深处的小空间,正常时通过咽鼓管与外界“交流”,维持气压平衡。但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异常,像感冒后鼻子不通气,病菌趁机影响咽鼓管,导致其堵塞。中耳里空气逐渐被吸收,形成负压,就像被抽走空气的小瓶子,进而产生积液。
危害:
长期不治疗,积液持续压迫中耳结构,会损害听力,甚至造成永久性听力损失,影响孩子学习、成人工作。
分泌性中耳炎有什么症状呢?
耳痛:
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常为儿童患者的第一症状就诊。
听力下降:
像隔着一堵墙听声音,看电视时音量不自觉调高,与人交流也常要求对方重复。
耳闷胀感:
耳朵像塞了棉花,飞机起降、潜水时这种闷胀感还会加剧。
耳鸣:
不少患者会听到低调的“嗡嗡”声或“呼呼”声,有时随头部动作变化。
分泌性中耳炎如何诊断?
当然,诊断分泌性中耳炎还需要借助专业检查。
电耳镜或耳内镜检查
耳镜中可观察到鼓膜轻微内陷,鼓室呈淡黄色或者琥珀色,可透过鼓膜观察到液平面或气泡。
听力及纯音听阈测定检查
患者听力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声导抗则表现为B型鼓室图或C型鼓室图。
颞骨CT检查
CT扫描可以观察到中耳、乳突、咽鼓管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影,也可以排除颈静脉体瘤、鼻咽部肿瘤等情况。
分泌性中耳炎怎么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
急性期可针对致病菌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
糖皮质激素:
减少积液渗出和吸收。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
减充血剂,如盐酸羟甲唑啉滴(喷)鼻腔。咽鼓管吹张。
黏液稀化剂、促排剂:
可稀化黏液,利于分泌物排出。
手术治疗:
鼓膜穿刺术:
通过鼓膜穿刺抽出积液。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鼓膜切开术:
液体较黏稠,鼓膜穿刺时不能将其吸净者宜做鼓膜切开术。
鼓膜切开加置管术:
凡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胶耳等,可用此方法。
怎么预防分泌性中耳炎?
首先应避免辛辣油腻,多吃新鲜蔬果。
避免像辣椒、油炸食品易生热助火,加重炎症。可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橙子,补充维生素,增强免疫力。注重营养均衡: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鸡蛋、牛奶、鱼肉,为身体修复提供营养。
其次可以进行穴位按摩:
按揉听宫穴、听会穴、翳风穴,可促进耳部气血运行,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