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呕血不止,满地鲜红触目惊心”这并非虚构场景,而是50岁的都先生(化名)亲身遭遇!急性消化道出血如猛虎下山,医生团队迅速集结,展开了一场生死救援。今天带你看懂这个“沉默杀手”。
病情回顾
“叮铃铃!叮铃铃!”重症医学科护士站电话突然急促响起,“急诊会诊,消化道大出血!”值班医师立马赶去急诊抢救室。映入眼帘是地上一大滩鲜红色的血液,病人脸色苍白躺在抢救床上,所幸心电监护仪显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神志清楚,还能准确地描述发病经过。原来,晚餐后不久,都先生突发大量呕血,共计4次,呕吐物总量估算达2000ml之巨!同时脾胃病科值班医师也前来会诊,经多学科紧急会诊,决定立即启动消化道出血应急机制。都先生被快速转移至重症医学科病房加强监护,给予补液扩容等对症处理,完善各项检查,联系胃镜室团队准备行急诊胃镜检查。在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后,考虑到胃镜检查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进行了详细的术前准备,并在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的前提下,行急诊胃镜检查。
胃镜下可见一条条曲张的食管静脉,医生在显微镜下耐心搜寻,历经约一小时的细致检查,终于发现了糜烂病灶,其表面覆盖着血痂,轻轻触碰镜身即引发微量出血。随后,医生更换套扎器并再次插入胃镜,精准地在出血点及其他曲张的静脉处实施套扎,确保出血得到有效控制。
胃镜检查结束后,都先生在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监护中安稳度过了整个晚上。此后的24小时,都先生精神好转,血压稳定,没有继续呕吐鲜血。经过我科医护团队的全面评估,确认都先生的消化道出血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于是在72小时后,他被顺利转至脾胃病科进行后续的康复调理。
重症医学科单浩洪主任指出
消化道出血是胃肠道的“紧急事故”,分为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和下消化道(小肠、结肠、直肠)出血。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急症,典型症状为呕血(鲜红或咖啡色)、黑便,伴随头晕、心慌、冷汗等休克表现。
为什么会容易出血?
1.根本原因: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憋胀”。
2.常见诱因:
吃硬食(如坚果、脆骨)、烫食(火锅)划破血管。
剧烈咳嗽、便秘用力、提重物→腹压骤增“撑爆”血管。
饮酒、暴怒→血压飙升导致破裂。
日常该如何注意?
1.饮食方面:
软烂:粥、面条、蒸鱼、豆腐。
温凉:食物放至40℃以下再吃(避免烫食扩张血管)。
忌口:硬脆食物(饼干、苹果块)、带刺/骨食物、辣椒、酒精。
2.减少腹压动作:
预防便秘:每日饮水1500ml,吃香蕉、火龙果,必要时用乳果糖。
咳嗽时用手轻压上腹部,避免剧烈咳喘。
提重物<3公斤,弯腰动作放缓。
3.情绪与作息:
避免吵架、看紧张刺激的影视剧。
睡眠垫高枕头(15-30度),减少平躺时血液回流压力。
4.长期防护:
每6—12个月查胃镜,评估静脉曲张程度。
肝硬化患者需规范抗病毒(乙肝)、戒酒、控制脂肪肝。
突发呕血怎么办?
1.立即侧卧:头偏向一侧防呛咳,禁止起身或喝水。
2.禁食禁水:避免刺激出血点加重出血。
3.紧急送医:拨打120,说明“肝硬化吐血”,急诊需内镜下止血。
温馨提示,勿信偏方!!!不能吞冰水、吃止血药,可能掩盖病情。